綜合損益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期間內賺取利潤(或虧損)的財務報表,簡單來說就是看企業賺不賺錢!而觀察損益表內容,能分析利潤變化的原因,如企業利潤來源和經營成本等,進而協助投資人判斷企業是否值得投資。JY將簡單介紹綜合損益表怎麼看,並針對各項相關指標進行簡單分析,幫助你快速了解綜合損益表科目!
台灣上市櫃公司每季會發布季報,並每年發布一次年報,JY主要閱讀年報,因為資訊完整,比較不會因為過於短期而導致數據失準。
以下將說明綜合損益表科目,但觀察財報皆需留意:單獨科目沒有太大意義,必須同時驗證其他數據,才能接近企業真實的營運狀況。
內容目錄
財報資料取得
公開資訊觀測站:進入首頁後,點選頁面中的「基本資料」,再選擇「電子書/財務報告書」,輸入想查詢的公司代號及財報年度即可。
財報狗:免費註冊登入後,輸入想查詢的公司代號,再點選「獲利能力」,並選擇「電子書」,即可查詢公司歷年財報。
核心觀念
綜合損益表項目,可分成收入跟支出兩類。首先銷售收入是公司販售產品所收取的金額,將銷貨收入減去銷售成本可得出毛利,再減去各項營業費用後可得出營業利益,加減業外收入或支出後得出稅前淨利,最後扣除所得稅即可得出稅後淨利。
而損益表屬於一種動態報表,是指一段期間內的數據,例如年報通常指1/1至12/31的損益狀況。比較需要注意的是,損益表是以應收及應付的形式入帳,也就是只要跟上下游簽訂銷售合約,即使還沒收到款項或尚未付出成本,都會認列在損益表中,因此是有些操作空間的。
科目解讀
以下針對損益表各主要科目做簡易介紹:
-
營業收入(又稱營收、銷售收入)
企業銷售產品或服務所收到的總金額。
-
營業成本(又稱銷貨成本)
企業製造產品或服務所需的成本,例如企業廠房水電、生產線工人薪資、廠房設備折舊等。若要看細部成本內容,必須至財報附註中查找,如折舊方式與折舊費用等。
-
毛利(營業收入 – 營業成本 = 毛利)
企業依靠本業所收到的總利潤。
-
營業費用
企業銷售產品或服務所產生的間接費用,又可分為三大類:管理費用、銷售費用與研究發展費用。雖然這些費用並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營收,但對於企業發展及銷售卻息息相關,以下列出各類費用範疇:
管理費用:如企業總部水電支出,管理階層薪資。
銷售費用:又稱推銷、行銷費用,如廣告費用、業務人員獎金。
研究發展費用:又稱研發費用,如研發商品或服務的費用。
-
營業利益(毛利 – 營業費用 = 營業利益)
又稱營業利潤,是企業依靠本業所賺取的實際利潤。
-
營業外收入及支出(又稱業外損益)
企業在本業之外的收入及支出,通常屬於非持續性的收支。
營業外收入:如利息、投資基金或股票、出租資產、銷售廠房等。
營業外支出:如外幣兌換損失、貸款利息等。
-
稅前淨利(營業利益 + 業外損益 = 稅前淨利)
又稱稅前損益,是企業未扣除所得稅前的實際利潤。從公式可以判斷,若稅前淨利遠大於營業利益,代表企業可能非靠本業為生,或著有販售廠房設備的情況。
-
所得稅費用
如字面上意思,繳交給政府的所得稅。
-
稅後淨利(稅前淨利 – 所得稅 = 稅後淨利)
企業最後實際所獲得的利潤。
-
歸屬母公司權益
合併綜合損益表才有此項科目。有時企業內不只一間公司,可能還有數個子公司,而企業不一定持有這些子公司的全部,可能與其他人合資,當然就不能把子公司所有收益認列為自己的,必須扣除一定比例後認列損益。
指標解讀
從綜合損益表的數據組合中,可得出觀察企業財務面向的指標,如毛利率、營業利益率等,但指標跟科目一樣不能單獨觀察,仍必須多方確認或比較,才能清楚背後的意義。
另外,不同行業的財務指標不宜比較,因為每個行業特性有所差異,因此直接比較並沒有意義。建議同企業不同年份或與同行互相比較才有意義。
-
毛利率 = 毛利 / 營收
代表每賣出一個商品,扣除產品成本後的獲利。通常毛利率越高,產品附加價值越高,因為每個廠商製造同類產品的原料都差不多,但某家企業卻可以賣得比較貴,代表產品有一定的製造難度,或有品牌加持,使客戶願意買單。
-
營業利益率 = 營業利益 / 營收
代表每賣出一個產品,扣除所有成本(不含所得稅)後的實際獲利。可用此指標觀察企業靠本業獲利的能力。
-
稅前淨利率 = 稅前淨利 / 營收
代表企業(扣除所得稅前)賺取利潤的能力,與營業利益率不同,稅前淨利還包含企業業外損益,所以代表的是企業整體獲利,而非單純只有本業的利潤。
-
稅後淨利率 = 稅後淨利 / 營收
代表企業扣除所得稅後,實際賺取利潤的能力。
-
每股盈餘(EPS) = 稅後淨利 / 公司發行在外流通股數
代表公司每股的獲利能力。因為EPS會受企業發行股數影響,所以不宜與其他企業比較!若要比較某企業不同年份的EPS,也必須考慮企業是否曾經配發股票,因為當企業配股使在外流通股數變多,但稅後淨利仍相同時,EPS就會下降。
-
本益比 = 目前每股價格 / 年度(或近四季)EPS
EPS是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最終獲利,而本益比代表企業要賺幾年利潤才會等於現在的股價,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的回本年限。本益比越低代表越快回本,所以這也是許多投資人用以評估股價的方式。
不過EPS受業外損益影響(例如企業可能某年販售廠房導致EPS大幅提升,導致本益比下降),因此使用本益比估價前,必須確認企業本業獲利穩定,且業外損益比例低才適合。
本益比高也不代表股價一定很貴,若每年EPS有所成長,其實會縮短回本年限,例如:
JY公司2020年EPS = 10元、若每股100元時買進,則本益比 = 10(倍)
若沒有配股,且2021年EPS成長為20元,則本益比會變成100 / 20 = 5(倍)
所以評估股價時,並不能單以本益比評斷,仍須了解企業整體的財務指標,才能做出較合理的推論!
綜合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、現金流量表、權益變動表並列企業四大財務報表。但各財報科目或指標有時不能單純白話解釋,若作完整解釋或範例說明,對於剛學習閱讀財報的投資人會有難度,因此本文僅提及簡單解釋。所以對於綜合損益表還有不懂之處,歡迎你在底下留言詢問JY~
那個不好意思
稅前淨利的公式好像是營業利益+業外損益=稅前淨利
感謝讀者補充,這邊已經修正文中內容:D